东方医学Touhou Medicine

中药介绍

清热泻火——黄连

  • 来源:未知
  • 日期:2024-07-15


毛茛科植物黄连、三角叶黄连、云连的干燥根茎,分别习称“味连”、“雅连”、“云连”,具有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的功效。(别名:味连、川连、鸡爪连)

1.基本信息
药性:寒
药味:苦
归经:心、肝、脾、胃、大肠

2.功能主治

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;湿热痞满,呕吐吞酸,泻痢,黄疸,高热神昏,心火亢盛,心烦不寐,心悸不宁,血热吐衄,目赤,牙痛,消渴,痈肿疗疮;外治湿疹,湿疮,耳道流脓。

3.用法用量
煎服或入丸散剂用。外用适量。2~5g。

4.注意事项
本品大寒,过量久服易伤脾胃,脾胃虚寒者忌用。苦燥易伤阴津,阴虚津伤者慎用。

5. 临床应用
 
(1)黄连+吴茱萸
二者配用,一寒一热,清温并施,既可清泻肝火,降逆和胃,又可清火调气散结。适用于肝火偏旺、肝胃不和之吞酸嗳腐,泄痢,胸胁作痛等症。临床上应用时,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常为6:1。
 
【黄连】苦寒,具有清热燥湿、泻火解毒、清心除烦之功;
 
【吴茱萸】能温胃暖肝、开郁散结、降逆止呕。
 
(2)黄连+半夏
二药配用,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,辛开苦降以调其升降,且清热无碍祛湿,燥湿又无妨清热,能泻心消湿热之痞,化痰浊之结,使中焦得和,则诸症自愈。适用于痰热互结、气机失畅之胸腹闷胀,心下痞满,呕吐呃逆,胃热呕吐,或湿热痰浊、郁结不解之胸腹满闷,咳嗽痰多黏稠等。
 
【黄连】苦寒降泄,善清泄胃热而燥湿,以开中焦气分之热结;
 
【半夏】辛开,能温燥脾湿,祛痰降逆,以开中焦之湿结。
 
(3)黄连+大黄
二者均具有苦寒泄热之特性,但功效不尽相同。二药相须为用,一走一守,降火泻热,凉血解毒之力大增,既能清气分实热,又能泻血分火毒,且具有下结除滞、涤肠通便之功。适用于邪热内结之心下痞满,胃肠湿热、火毒壅滞之腹痛下痢,或里急后重,或大便不爽,实热火毒上炎之目赤肿痛,口舌生疮,牙龈肿痛,火热内盛、迫血妄行之发斑,吐衄,发狂等。
 
【黄连】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凉血,善守;
 
【大黄】气味重浊,泻火通便,凉血解毒,善下行。
 
(4)黄连+水牛角
二药配用,可去气分血分及内外一切热邪。适用于温热病、热入营血之高热神昏,发斑吐衄等。
 
【黄连】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凉血,重在气分;
 
【水牛角】清热凉血,重在血分。
 
(5)黄连+阿胶
二药配用,相辅相成,使水火既济,共奏滋阴清热、宁心安神之功。适用于热病伤阴、阴虚火旺之心神不宁、心烦不眠、骨蒸潮热等。
 
【黄连】泻心火而除烦热;
 
【阿胶】滋肾水而补心血。
 
(6)黄连+干姜
二药配用,寒温并施,共奏泻热除痞、除寒积、清郁热、止呃逆、理胃肠之功。适用于寒热互结心下之胃脘痞满,嘈杂泛酸,不思饮食,上热下寒之食入即吐、腹痛肠鸣、下痢不止,及泄泻、痢疾而见寒热夹杂之证者。
 
【黄连】苦寒,清热燥湿而解火毒,厚肠止泄痢;
 
【干姜】辛热,开结散寒,温胃散寒而化水气。
 
(7)黄连+黄柏
二药相须为用,能相互协同以增强疗效,黄连得黄柏相助,功专于下,增强清热燥湿解毒之功,善于清肠止痢;黄柏得黄连相助,其燥湿解毒之力增强,尤以治下焦湿热疮毒之证为佳。适用于湿热痢疾,湿热下注之腿足湿肿热痛,湿疹等。黄连、黄柏同为苦寒泻火燥湿之佳品,能治湿热诸证。
 
【黄连】长于泻心火而除烦热;
 
【黄柏】长于泻肾火而清湿热。

6.化学成分
本品主含小檗碱(黄连素),黄连碱,甲基黄连碱,掌叶防己碱,非洲防己碱,吐根碱等多种生物碱;并含黄柏酮,黄柏内酯等。


7.禁忌
中西药配伍禁忌:
 
(1)可以使胰蛋白酶、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,不宜同用。
 
(2)注射液与青霉素配伍极不稳定,不宜同用。
 
(3)黄连素是强碱性生物碱,与各种酸性药物均可产生沉淀,不宜配伍注射。
 
(4)利舍平可抑制黄连的降压作用,不宜同用。
 
(5)盐酸普萘洛尔可明显抑制黄连的降压作用,不宜同用。
 
(6)不宜与洋地黄类强心苷同用,可以导致血中强心苷的浓度升高,容易发生强心苷中毒。
 
(7)不宜与西药生物碱类药物阿托品、氨茶碱、咖啡因等联合应用,可使药物毒性增加,容易造成药物中毒。
 
(8)不宣与碘离子制剂、碳酸氢钠等碱性较强的西药、重金属药如硫酸亚铁、硫酸镁、氢氧化铝等配伍。
 
饮食禁忌: